
多少年來,不少人老花以后最容易想到的矯正方式仍是老花鏡,對多焦鏡及漸進多焦點新技術普遍缺乏認知。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國,仍有近4億老花群體正在忍受:看小字需要頻繁摘戴眼鏡、多副眼鏡換來換去、視力不斷下降等諸多痛苦。

多少年來,不少人依然要到視力嚴重影響生活的時候,才會認真地去檢查、驗光和配鏡,對光學鏡片的定位仍是輕工業小商品,還有不少眼鏡制造、驗配行業的從業者也把自己視為“賣眼鏡的”,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想要精準驗配一副舒適的眼鏡難上加難。人過40,如果能較早地佩戴多焦鏡,實現一副看遠看近兼有阻擋有害藍光和紫外線的護眼功能,會是一種什么體驗?如果第一次驗配就遇到一家17年專注多焦鏡定制與服務的眼視光機構,能極其精準地驗配到一副適合自己的眼鏡,會不會又是一種幸運?看手機、看書、開會、開車,看遠看近,一副解決,看小字不用摘眼鏡,方便工作和生活;鏡片室內透明,戶外隨紫外線強弱變化顏色深淺,隨時隨地保護眼睛;一對一專業驗光配鏡,專屬視光檔案,私人視光終身全程跟蹤服務,“棋圣”聶衛平等超百萬人已是忠實佩戴者......
眼睛是人體最重要的導航系統,80%以上的外部信息都是通過眼睛接收。視覺健康狀況,直接關乎人的生活質量甚至是生命安全。比如,有一些駕車的人,因為看不清又沒有及時、正確地矯正,導致車禍,甚至在事故中失去生命也司空見慣。
根據依視路發布的《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消除不良視力》研究報告,在全世界77億人口中,近27億人存在著不同的視力障礙(近視等疾病)而且沒有得到科學的矯正,每分鐘就有6人最終成為失明者。
在中國,視力問題更為嚴重:5歲以上人口中,每3個人就有1個患有近視。35歲以上人口中,每3個人就約有1個老花,總數高達3.9億,占全球18億老花人口的56.9%。此外,還有大量不去矯正或積極處理的人群。據不完全統計,約有6億人有視力問題尚未矯正。“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花非花》中真實描述了早期老花眼出現視力模糊不定、喜歡較亮光線的典型癥狀。
到了中后期,原來閱讀距離,小字越來越不清晰,書或手機等越挪越遠,且閱讀不能長久,同時看近物字體重疊、串行成雙、眼球脹痛、眼干澀、頭暈等癥狀,嚴重者伴隨惡心等不適。
老花眼,又稱老視眼、老光眼,是一種隨年齡增長調節力減退,導致近距離閱讀困難的眼睛生理性改變。和牙齒會松動、頭發會變白一樣,幾乎無人能避免。一般在45~50歲開始表現出癥狀,42歲左右集中爆發。遠視眼及患有糖尿病等疾病者會提早出現,鋼琴師自覺癥狀比較遲。
然而,由于缺乏視力健康意識和專業的配鏡知識,據不完全統計,90%的老花群體存在錯誤認知:認為戴眼鏡度數會越戴越深,所以能不戴就不戴;認為老花是小問題,直到嚴重影響生活了也不經過檢查和驗光就隨便買眼鏡;一副戴到底、多人共用一副、不相信新技術,鏡架變形和鏡片老化影響正常生活,度數過快增加了才會更換。眼睛不能換,可以換副好眼鏡。老花眼和近視、遠視、散光的屈光不正視力問題一樣,度數就不可逆。因此,一旦出現老花的癥狀,就要及時、準確地檢查和驗光配鏡。如,單光老花鏡、雙光鏡和多焦鏡。 對于以前有近視眼,現在又有老花眼的人而言,通常看小字需要頻繁摘戴眼鏡或者兩副輪換著用,一碰到些著急的情況就容易手忙腳亂,非常不方便,重要場合還會暴露年齡隱私,而且長時間頻繁強制人眼適應眼鏡,還會加速視力下降,對眼睛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
不像傳統的單光老花鏡,只能提供一個固定近距離的視覺,多焦鏡(全稱漸進多焦點鏡,也稱漸變鏡或漸進鏡),巧妙地將“看近”、“看遠”、包括無差過渡的“看中間”完全融合在一塊鏡片上,使看遠、中、近皆無縫鏈接,佩戴者只需自然地沿垂直方向轉動眼睛即可獲得由遠至近的連續清晰視覺。目前已成為老視配鏡者的首選矯正方式。
無論是看手機、看書,還是開會、開車,一副就能解決。哪怕“老花”來了也可以回歸到風華正茂的“當年”,輕松自然地看遠看近,毫無壓力地接受視覺信息,不僅保持和改善了生活質量,某種程度上也提升了自信。“戴上多焦鏡感覺自己年輕了不少”,是經常聽到的反饋。據史料記載,1907年,美國人歐文·阿維茲首先提出鏡片上鏡度漸進變化的概念。直到1958年,經過8年的潛心研究,法國機械工程師梅特納茲首次將漸進多焦原理運用到眼鏡上,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副多焦鏡。同年,試戴成功,并在巴黎國際眼科大會上正式推出。1959年,正式投入歐美市場,一舉成功。1958年,梅特納茲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副多焦鏡。
此后半個多世紀,多焦鏡也從第一代,不斷改良設計到了第五代。從早期主要考慮數學、機械、光學上的問題,到隨著對視覺系統更加深入的了解,現代和將來的多焦鏡設計也日益關注生理學、人體工程學、美學、心理學和物理學之間的豐富聯系。偉大的發明,造福了越來越多的人。多焦鏡為全球40歲以上老花的人們打開了遠近自如看世界的愜意、舒適和自由,真正意義上解決了人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從而使生活得到實質性的改善。60多年來,目前已有超過4億中老年人佩戴了多焦鏡片。我國人口已超14億。其中,據相關數據顯示,預計已有超過86%的人需要視力矯正,還不算調鏡、換鏡率,眼鏡市場的潛力毫無疑問。然而,據局部抽查統計概算,當前多焦鏡在歐美國家的市場滲透率20%,中國市場卻僅有2%。究其主要原因,還在于當前鏡片的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國外少數光學公司手中,國內適齡消費者對多焦鏡知曉率也比較低,普遍不了解老花眼的成因和較佳的解決辦法。多焦鏡在歐美國家市場滲透率20%,中國卻僅有2%。
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科技就是生產力”。19世紀末,日本“明治維新”就是學習和借用了西方列強的先進理念和先進工業技術,使得日本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中國要想將在多焦鏡領域有所建樹,就必須率先走跨國合作之路和規模普及之路。在今后的歲月,誰能快速規模占領市場制高點,誰就會走得更遠,到達輝煌的彼岸。老齡化 新中產 消費升級
中國最大的“人口消費紅利”
有專業人士分析,今天的中國,人口流量正在遠去。實際上,準確來講,人口紅利從未遠去,在老齡化時代,反而是涉老產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噴涌而來。2010年,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已超過4.8億人,60歲以上人口約1.9億,占人口總數13.26%;到了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告,60歲以上人口已增加至2.6億多,占人口總數18.7%,其中,65歲以上人口比重更是已高達13.5%,接近深度老齡化社會14%的紅線。
同時,縱觀中國發展歷史,出生于1950-1979年之間,尤其是1969-1973年(出生人口規模爆發,近視率普遍較高)的大部分人,現已成為各行各業重要崗位上的佼佼者,他們早已到了必須佩戴一副多焦鏡提高工作和生活質量的年齡。此外,2020年,我國已有2.5億中產階層,2025年將誕生5億新中產階層,尤其是以80、90后為代表的“數字一代”。他們當中,已有接近80%人或多或少有近視,也正在跑步進入需要戴多焦鏡的老花年齡,比起上一代人,他們更加愿意為高品質和購悅己的品牌高消費。龐大的剛需、充足的財富和新消費升級,足矣加速老齡化產業成為中國最大的“人口消費紅利”。以中國3.9億老花眼只驗配一副多焦鏡為例,假設人均消費1000元(還不算換鏡等),也將是一個千億級的藍海市場。何況,如今40—60歲的主流老花群體。他們擁有不同于傳統認知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能力,他們更在意品質,更相信品牌。作為一個集矯正視力的功能性和臉配飾的裝飾性為一體的眼鏡,花幾千塊乃至上萬驗配一副甚至很多副眼鏡,搭配不同場合所需,已經成為這部分群體的常態,后輩們在品牌消費上更甚一籌。
而且,從全球視光產業來看,相對于民族性和地域性較強的行業,比如食品類商品,眼鏡行業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相對容易一些。因為眼鏡產品具有更多的共性,更深厚的世界消費群體根基,完全可以在世界各個市場上通行無阻。